你知道吗?要不是在云南丽江那拐了个180度的大弯股市配资风云,长江早就冲出国门,流去东南亚了。地图上看着是条河,其实是条命脉。
这一弯,拦住了长江,留下了水源,稳住了中国的脊梁。拐对了,才有咱们今天的万里长江。
谁把长江“拽”了回来?一弯,拯救了中国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出发,起点在唐古拉山脉脚下,海拔5000米以上,方向直直朝南。如果没有在云南丽江石鼓镇拐那一弯,它就会顺着怒江、澜沧江一起,直接流出国境,跑去东南亚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金沙江、澜沧江、怒江并排南下,从西藏流入云南,被称为“三江并流”区域。
地理结构复杂,山高谷深,三条大江水量巨大,但互不交汇。直到金沙江抵达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,才突然转了个180度的大弯,从向南变成向东北流。这个位置就是石鼓湾,被称作“长江第一湾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2023年9月8日,“沿着长江读懂中国——万里长江行”调研团走进石鼓湾现场探访。当天,江水开阔,江湾宛如一条绸带,180度的急转弯清晰可见,岸边绿柳成行。
副馆长张学文说得很直白:“这一湾,湾育中华。”他的身份是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的讲解员,从小在石鼓湾边长大,对这一湾的形成烂熟于心。
张学文讲得清楚:金沙江与澜沧江、怒江的分流点,就是这个大弯。
拐了这个弯,金沙江才没有像另外两条江一样流出国境,而是改向东北,继续在中国境内奔腾三千公里,穿过四川盆地、湖北中部、长江中下游平原,最后注入东海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样,才有了从头到尾、全线中国的万里长江。
没有这个转身,长江流域养不活今天的3亿人口。
这一湾,不止“转了水”,也“定了局”。从空间上讲,它构建了中国东西横贯的水运大动脉,从地质上讲,它确立了“长江不出境”的自然格局。
从国家命运上讲,它决定了中华文明内部一体的地理基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2023年9月8日航拍画面显示,石鼓湾的江面在山脚之间拉出一个大弧线,折转角度接近180度,江流从南面折回东北。
从高空俯瞰,江流仿佛在此被一只无形之手硬拽回来。从流出国门变成留在中国,这一湾,是整个国家水系结构的“分水岭”。
下游的武汉、南京、上海,都是这条“回头江”的受益者。
争了五十年,还在问:这个弯,是天生的吗?从1970年代开始,地质学界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:金沙江为什么会拐这道弯?到底是地形自然形成,还是被地壳运动“拐”过来的?
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,是全球地质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。根据《长江第一湾附近构造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》研究成果,这一区域断裂密布、构造频繁、地貌剧烈起伏,属于“强制性地形控制河流”的典型地质区域。
先说“先天派”的说法。他们认为:金沙江原本就是向东北流,这道弯是顺着断层“自然弯”的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在他们眼里,地质构造线就是一张天然的“河道草图”,水流沿着断裂走向推进,走着走着遇到阻力,自然就拐了。这个观点被称为“构造控制学派”。
但另一派,叫“袭夺派”。他们提出:金沙江原本是向南流的,类似于怒江、澜沧江,但因为后期地壳抬升、云岭山脉隆起,南下通道被堵死,只好绕个大弯,北上投奔长江主流。
这就叫“水系袭夺”。这一派的证据主要来自沉积物、河床剖面和锆石分析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根据研究人员陶亚玲与常宏的测算:在更新世早期,即距今约140万年前,金沙江因山地隆起、地表断陷,开始向东北改道,而石鼓湾正是改道发生的位置。这个时间点,在地质演化史上算是“中生阶段”,属于地貌格局定型的重要窗口期。
换句话说,不管是被“拐”的,还是自己拐的,这个弯都是在140万年前定下的局。
研究人员还指出:在石鼓湾段,河床剖面突然下切达几十米,宽谷段急剧变窄,表明该地段曾遭遇强烈构造干扰,属于“非稳定型河道过渡段”。这一结论,进一步支持了“后天拐弯”说法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争议还在继续,但研究成果在不断推进。最新的地貌模型模拟显示:如果没有这道弯,今天的长江主干道极可能由澜沧江占据。金沙江则流入红河谷地,汇入越南。
这一推演没有偏见,只有数据。这些数据的含义也很清楚:我们今天所说的“长江经济带”,是这道弯“抢”回来的。
下一节,要讲这道弯背后带来的,不是地质,而是文化。
别光拍照,这一湾还拽回来了文明的“根”文化,不是靠想象,是有地理基础的。
2023年9月8日调研团现场,还有一位特邀专家,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晓云。他站在石鼓湾边上,看着对岸山体起伏、江水如练,做了个判断:长江第一湾是中华文明的“回流节点”。
金沙江在这里转头之后,进入四川、穿过重庆、流经三峡,汇集岷江、嘉陵江、乌江等支流,构建出巴蜀文化核心区。而后再东流,经荆楚、入吴越,串联起整个长江文化带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张学文说:“这一湾之后,才有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。”
数据也有说明:长江流域分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,国家级非遗项目852项,世界遗产超过20项。这些分布,都是围绕“长江主干道”延展开来的,没有石鼓湾这个节点,这条“文化长廊”就不成立。
再说现实层面。2023年,国家启动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”建设,推动“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”,其中第一重点工程,就是对石鼓湾段进行系统性展示改造。这是从国家层面对这道弯“重新定位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湾之下,三千年文化归流。从金沙江头到东海之滨,一条水脉,一条文脉。
2022年7月28日,调研团还探访了另一个“转折点”——湖北巴东县巫峡口,长江在这里再次拐出90度的大弯。
从云南石鼓湾到湖北巫峡口,两次转折,长江彻底从西南山地,转入东部平原。这是中华民族空间结构从“地理封闭”到“纵横交错”的路径重构,是中华文化从局部走向统一的地理根基。
文化要走得远,水先走得稳。石鼓湾,是长江的拐点,也是中国地图上的“文化开关”。
参考资料:陶亚玲, 常宏. 长江第一湾附近构造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.地球科学进展.2017.
谈谈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.求是网.2024-11-16
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.中国共产党新闻网.2024-02-07
'长江第一湾'如何形成?云大科研人员有新说.手机新浪网.2020-10-20
探访'长江第一湾':弯弯转转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.长江报.2023-09-17股市配资风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